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

南大趣-賽德克巴萊電影心得

圖片來源:賽德克巴萊網站(借用一下)
https://formosaner.files.wordpress.com/2011/09/e8b3bde5beb7e5858be5b7b4e8908ae4b8ade69687e6b5b7e5a0b155-e5a4aae999bde69797e99d92e88eabefbc8be5bda9e899b9e6a98be88081e88eabe7a2ba.jpg

台灣的電影與社會電影心得報告
電影片名:「賽德克巴萊」
指導教授:朱榮貴教授
學生:M10037001

前言: 描寫「霧社事件」莫那魯道率領賽德克族人對抗日本的情景。導演魏德聖構思多年,終於得以將耗資數億元的影片拍攝成功,以一本漫畫書做為發想的起點,千萬人的肯定做為終點。我想在電影殺青之前,全世界應該沒有人認為他能完成這件事!

感想一:如果可以選擇,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

如果可以選擇,我想大家都會想過自由自在的生活,至少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或習慣的方式來生活。而日治時期賽德克人所過的生活,卻是他們最不願意過的生活,如果可以選擇,這一定是最後一個選擇。

感想二: 如果一定要死,你想要怎樣的死法

「 將來你是要入日本的神社,還是要進我們賽德克祖靈的家。」這是這部電影中很有名的一句台詞。 

「不自由毋寧死」,「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」。這些話,說來容易做來難。而一旦到了非做決定不可的時候,勇氣就是決定的重點了。我認為賽德克人在做最後決定時,展現了絕對的勇氣。

感想三:日本人製造出來的英雄

日本人統治之後,原住民因為在「理蕃」的過程中讓日本人吃了很多的苦頭,在加上原有的偏見,使得原住民往往受到極差的待遇,尤其是以「提升文明程度」而對原住民的歧視與文化的不尊重,使得原住民終於忍不住而起身抗日。

如果說莫那魯道是英雄,也是日本人製造出來的(逼出來的)。試想:如果日本人可以像對待自己子民一般的對待台灣原住民,以日本國力之強,大概大家都會想當個順民好好過日子,哪有誰會起來反抗?若非被逼到了絕路,即使勇悍如莫那魯道,面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也會三思吧?

感想四: 贏得戰爭不容易,贏得的人尊重更不容易

片中的日軍指揮官對賽德克的看法,從一開始的蕃民到之後的戰士,最後會覺得日本難得一見的武士道精神,竟然會出現在台灣這偏僻的山林裡,才是令他最驚訝的。

感想五: 還沒看電影,就已經開始感動

要找一群沒有演戲經驗的素人,這些人又都不會說賽德克語,而且還得是有賽德克血統的原住民,還沒開始就讓覺得困難重重,但魏德聖的決心卻卻一點都沒有打折,其實,他可以選擇簡單一點的做法。例如:大家說說國語就好,漢人的臉塗黑一點就是原住民了,誰能分得清是賽德克族還是阿美族呢?

但就是這樣大費周章、實事求是,所以有不少賽德克原住民甘心投入而不計較酬勞,因為他們感覺是在為自己的歷史做交代。

感想六: 賽德克語,聽得懂嗎

就如同許多人在質疑台語片一樣,很多人要用這個理由來證明這部電影不會成功,甚至會賣座奇慘,因為大家都聽不懂他們在說甚麼。

試問,那些那些「哈日族」都聽得懂日語嗎?而「哈韓族」又都聽得懂韓語囉?就算他們都有學過日語或韓語,那電影「阿凡達」的語言總該沒人會了吧!?因為該語言是電影導演請人創造出來的,根本不是地球上的語言。所以,影片中的語言根本不是重點,內容才是。

感想七: 魏德聖想要說甚麼

「以古鑑今」,魏德聖想以賽德克巴萊引起台灣人的認同,而非中國人的認同。雖然在台灣有一些人自認是中國人,但台灣原住民不是中國人,這是無庸置疑的。

而中國當局也了解魏德聖想要說的話,所以這也就是儘管本片描述的是中國最愛的抗日情節,卻無法在中國上映的主要原因。

感想八: 道澤人的感覺

一方面是被日本人所統治,另一方面又受到莫那魯道的馬赫坡所壓制,道澤人的心情也是複雜的。可能他們原本也想加入抗日,但我認為是日本人的策略成功,以致他們與馬赫坡走上不同的道路。不論如何,他們的選項都是很有限的。

感想九: 誰對?誰錯?引發思考,就是最大的功能

「歷史不會重演,他只是不斷發生」,到了今天恐怕誰也不知道,如果是我們身在當時那種情境,我們又會做出何種選擇呢?

這樣是死路,那樣也不行,到底應該怎樣做才是?

引發這樣的思考,才是本片最大的功能!
2012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