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

88自述-阿公講古2国語半桶師



為什麼這裡的國語」,會寫成「国語」這兩字呢?難道是學中國人寫簡體字嗎?

這裡所說的国語」,可不是大家在讀書時候一不小心說了方言就要處罰罰錢的那個「北京國語」;在日治時期,所謂的「国語」指的當然就是「日本国語」。

一般人可能會以為,既然是日治時期,理所當然地大家都日文看得懂、日語講得通囉!甚至小孩子一生下來就會!

那可不一定,日治時期的基礎教育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國小有兩種:一種是「小學校」,專門給日本人的小孩讀的;另一種叫做「公學校」,這是台灣人子弟所就讀的學校。

既然台灣人也都可以讀國小讀書識字,為什麼還有人不上學、不認識字?那是因為農家子弟都要在家協助農務,或是幫忙做事,一但小孩去上學,不但少了個人手,又要多花錢請人幫忙,所以一般的家長都不會喜歡讓小孩子上學去讀書。

因此,鄉下地方有許多人沒上過學,所以日本字當然就看不懂,連日本話也不會講呢!

那,有關係嗎?其實也沒關係,因為日本人(長官或警察)也不常與大家接觸,有需要的話還有保正或地方人士可以翻譯,平時生活在鄉野田間與街坊鄰居溝通所講的話其實也都是台語,生活上不構成問題。

以下這個故事也是老爸聽說來的。

說是有個賣菜的,想要去做生意,別人笑他,「国語」都不會講,那如果經常來逛街的日本太太要買菜,你是要怎樣做生意?菜販則是想說:反正生意是一定要做的啦,船到橋頭自然直。

結果,真的有日本太太來買菜,問說:「いくらですか(多少錢的意思)

菜販就硬著頭皮回答:「24啊,36啊,鬥鬥啊6角銀啊ですね

有趣的是,一整句都是台語,只有最後的語詞「ですね」是日本話,那個日本太太大概是在台灣已經生活一段時間,台語也加減聽得懂,竟然拿出正確的金額來付款,這位菜販則是高興的手舞足蹈,直說他也會講日本話了。

雖是一則玩笑話,但我卻是有正面解讀,因為不管這位菜販他是誤打誤撞運氣好,或是台語所謂的「瞎子不怕槍」,至少肯嘗試就是好事,畢竟生意是做到了。

數十年前,咱們台灣商人之所以能在國際上打出知名度,靠的就是一卡皮箱走天下」,那時的中小企業老闆哪個會講英語?哪個有出過國?最後還不是拿了訂單回來,最後終能闖出一片天!

所以,語言能力雖然很重要,但成功的關鍵,永遠是「態度」!

20180418    
記錄20171029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