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

憶兒時-小農夫-雞肉真難得


        小時後鄉下家家戶戶有點小空間的話,都會做充分的利用,種種絲瓜養養雞,是很平常的。

老家在『十字路』,那年代除了逢年過節、祖先忌日拜拜時才會殺雞,所以有些雞感覺已經養了很久,卻都還安然健在,原因是老媽都會說某隻雞是啥啥時候要用的,哪隻雞又是啥啥拜拜才要用,結果不知是老媽記錯還是怎樣,有幾隻雞根本已經老到會說話了卻還沒殺來吃,有時我還幻想這些雞在人間生活已久,已經習得人語,我們不注意的時候,它們應該都是用台語在聊天吧?

那時候養的雞其實也很歹命,也沒啥好吃的,有時只有洗米水、地瓜葉,有時要自己去泥土地自己找蟲子吃,看它們在爪子在地上爬呀爬,嘴()在地上左右磨呀磨,真有蟲子嗎?後來才知道這些雞是在把它們的嘴()磨尖,以便於覓食。

想吃雞肉,那可不簡單,除了得逢年過節看日子之外,得要先抓到雞來殺,才有雞肉可以吃。

抓雞,雞當然是不會束手就擒的,標準做法就是跑給你追,我們追的氣喘吁吁,抓不到雞也只能徒呼負負。不像我們小孩子雞也追不到,又怕被雞爪抓傷,功夫實在是不怎麼樣;說起抓雞,老爸可是一把好手,不知怎的,他就可以悄悄接近那隻雞,然後冷不防地快手一出,這雞就手到擒來。

但是要抓雞的時候,老爸也不一定有空,所以老爸就製作了一支抓雞器,這東西說來簡單,就一根長約一公尺多的粗鐵絲,末段往回彎成比雞腳略寬而比雞爪還窄的形狀,最末端再往外微彎以便於將該縫隙對準雞腳,在那雞發現不對勁想要逃跑的時候,因為雞爪被卡住而無法逃脫,真是簡單好用的抓雞器啊!

接下來就是殺雞了,小孩的工作就是燒開水,不是電視演的生小孩要燒開水,而是殺雞拔毛要燙開水,這雞毛才好拔。

首先是把這雞的雙翅抓在背後,用一腳踩住;另一腳則踩住雞的雙腳,把雞隻的脖子下方雞毛拔乾淨,一手抓雞頭,另一手執菜刀,將那雞的血管和氣管 一起割斷,這時我就是拿著裝著米的碗公精準地接住流出來的雞血,這就是米血了。

割完脖子、滴完雞血,還不能大意,要把雞脖子倒彎回來夾在雞的「腋下」,也就是翅膀底下,以防這雞死而復活,進而演出「大逃亡」。咦,只聽過「死蛇活尾溜」,難道雞也會!?

其實是雖然雞的氣管血管都被割斷,但大腦與神經都還好好的,會想跑是應該的,雖然只是橫衝直撞地亂跑一通,不知情的人還是會被嚇到的啦。所以還是學學先人的智慧,把雞頭好好夾在腋下比較保險。

整隻雞每個部位都是可以食用的(當然雞毛、雞屎是除外的啦),食道下來有個像袋子一樣的東西,那是嗉囊(雞歸,氣球的別稱),有時雞的最後一餐會吃很多,還來不及消化,飼料都是存在這裡,要丟棄也是可惜,就把這嗉囊裡的好料,再丟回去給它的同夥來吃,也算是做了最大的利用。

雞還有另一個胃,就是砂囊(雞胗,雞的胃),要吃這東西可不容易,首先要用菜刀把它拍了又拍,拍成了扁平狀,然後再對半切開,這雞胗軟軟的不規則形,怕切到手所以很不好用刀,切開後發現:原來雞都是吃這些東西啊!又是沙粒又是小石頭的真歹命,其實這是幫助消化用的。

把沙粒小石頭清乾淨後,又要剝下黃色的一層胃壁,剩下才是可食用的部分,也是我們常見的雞胗,俗稱台語發音為「雞腱」。

雞的內部也是男女有別,公雞有睪丸就是俗稱的「雞佛」,這東西營養豐富大家都知道,所以這東西又被稱為「媽媽樂」。

母雞體內則是會有尚未生出的蛋,有時還有機會看到「即將」要被生出來的蛋,就在肛門口是排行第一個,雞蛋的樣子都有了,蛋殼還是軟的,只是這景象不常見就是。一般看得到的只有蛋黃由小到大依序排列,當然是來不及生出來就被我們吃掉了啊。

最後,雞的腸子最麻煩,因為裡面不但有未消化的食物,還會有未排泄的糞便(大部分是黃色的,原因不明),得要剪開並好好地清理乾淨,因為這是要吃進肚子裡去的呀,可馬虎不得的呢。這可是「不能說」的秘密哪,換成台語發音也就是「賣屎管」的秘密。
20171201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