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

憶兒時二三小事-拜拜這回事1拜拜

圖片:中元拜拜普渡公

不像某些國家或地區宗教信仰有排他性,非得要拜單一神祇,好像其他的神就不是神似的,輕則互相攻訐,重則開啟戰端,搞得烽火遍地民不聊生,就只因為有人認為別人信錯了教、拜錯了神。

我認為台灣可說是「眾神的天堂」,不管是什麼宗教什麼神,在這裡都有人拜,而且還可以同時拜很多種。看在台灣人這麼虔誠的拜、努力的拜,眾神也就都和平相處,不找麻煩,合力保護台灣的芸芸眾生,正所謂「有拜有保庇」啊!

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,從中國帶來的信仰有拜佛祖的佛教,純吃素的齋教,還有諸神一籮筐的道教,如果有心要拜,一年365天,天天都可以找到神明佛祖來拜。

又,清朝時期的唐山過台灣,枉死異鄉黑水溝,閩客械鬥的羅漢腳等等,造成孤魂野鬼特多,大眾廟水流城隍林立;若再加上在地原住民、平埔族的泛靈崇拜,就連石頭公、樹王公都有人捧場,台灣人可說是已經是到了無所不拜的地步了。

除了平時有事沒事就要拜一下,農曆七月與過年時期更是台灣人拜拜的重中之重。而七月半,最是麻煩,照咱家的規矩(老媽的習慣)總共要拜四次。

拜神明的供桌要擺在正對神明桌的地方(咱們家拜的是俗稱大道公的保生大帝),祭品則是三牲素果。祭祀水果切記不可用釋迦,佛祖拿來拜拜感覺太無禮;番茄也要避免,說是在育種的時候,有用到人類的天然有機肥,拿來拜拜感覺有點髒。

隨著時代演進,祭品也都會加一些糖果餅乾洋芋片等小朋友喜歡吃的零食,畢竟拜拜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祭拜五臟廟!(這才是重點啊)

神明拜完之後,要把供桌移到小邊(神明桌右側)來拜祖先,除了剛才拜神明的祭品之外,還要加上一鍋飯和配飯用的湯,切記不可煮苦瓜湯,祭拜祖先還喊苦,祖先吃了也不高興!

在此同時,樓下院子則是要拜普渡公(掌管所有來陽間吃普渡拜拜的亡靈的神明),這次供桌要擺在大邊(龍邊,房屋左側),還要準備鮮花香案以示尊重,祭品一樣是三牲素果糖果餅乾等等。

普渡公拜完之後,收起鮮花香案,供桌換到小邊(虎邊,房屋右側),現在要來拜門口好兄弟,用的是跟剛才一樣的祭品,要注意的是水果要避開香蕉李子和梨這三種:因為加起來諧音剛好是「招你來」的台語發音,恐怕會招來好兄弟常相左右。

雖然有可能是大家想像力太豐富或是水果商人的競爭技倆,但,已經在心理造成陰影,所以,可以用的水果那麼多,能避就避囉!是說,從日治時期就已經有這「招你來」的傳說,可見當時的人就有這個心理陰影了。

每次的拜拜都要點香兩次,敬酒三回,這算是固定程序。

那,如何知道拜好了呢?有些人拜拜會擲筊,看看神明好兄弟或者祖先有沒有吃飽、是否滿意,酒足飯飽之後才可以收拾拜拜用品;咱們家則是不用此例,因為有拜就是有誠意,時間到就是收祭品,有時趕時間的話還得做個加速的動作呢!

最後階段是燒金紙,沒啥秘訣,就是先燒金紙,再燒銀紙;又有一說:咱們的祖先從地下請假回來吃飯,通常只有半天的假期,也就是中午12點就要收假回營,所以,紙錢盡量在12點之前燒完,以方便祖先帶回去花!

結尾是要來個,俗稱淬錢”(台語發音),就是用酒在燒紙錢的金爐周圍灑個好幾圈,這圈圈是越圓越好,口中還要唸著「淬錢,圓圓好賺錢。」,這動作,到底啥意思呢?

本人既然號稱小時候,讀過兩天私塾,這個字當然是認得的啦:就,以酒灑地,以示祭奠的意思囉。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『一尊還酹江月』,就這意思。

七月半中元節的拜拜,一個早上,就在戰鬥中度過;這還不包括一早菜市場買菜備料等等的奮鬥行程哪!

2017091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