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

憶兒時二三小事-農家特有美味-豆仔薯


圖片:「豆薯」,俗稱「豆仔薯」是農家常見的根莖類作物。

這應該是50年前的事情了吧?差不多在我剛剛上小學的時候。

小時候,家裡有種田,農家別的沒有,就是自產的農產品囉,田裡種什麼,咱們就吃什麼。

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:豆薯,本名「涼薯」,有些地方稱「豆薯」或是「洋地瓜」,是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藤本植物,皮薄堅韌但容易撕下,肉質白色,可生吃味道爽脆甘甜,亦可熟食。

由於栽種不算困難,所以也是農家常見的作物之一。

口味如何暫且不談,光是這個名稱就讓「豆薯」站在非常不利的地位。

豆薯,俗稱「豆仔薯」,豆仔魚一樣,在以前的社會有一種若有若無的禁忌,原因是他們的發音,就跟台語的投訴告密發音一樣,是這個發音。

所以以前鄉下人有時形容某人或某事會說:豆仔薯吃不完,或者豆仔魚吃不完,意思是會在背後被人家講的很難聽的意思。

從前的社會民風保守,台灣人是重家教又愛面子,所以孩子教的好不好至關重要(其實是指在外的名聲)

當學生的時候,最怕老師到府家庭訪問,因為有一些事情會被抖出來,所以就很怕老師到家裡來「投」;平時在外頭與街坊鄰居小孩玩耍,也是最怕一些三姑六婆到家裡來「投」。這時的小孩在大人吃了「豆仔薯」之後,總也要跟著吃點「竹枝炒肉絲」才能結束這一回合。

就連女孩長大嫁人了,也還會怕婆婆到家裡來「投」,說是這媳婦好吃懶做,早睡晚起,不敬公婆,廚藝太差等等的,彷彿未出嫁前娘家都沒教好似的,所以「豆仔薯」就這樣吃不完了!

十字路老家旁邊的田地,以前種過豆薯,應該是我國小很小的時候,有時放學後我會到田裡去找老媽撒驕一下(就在住家隔壁),老媽則會挑一顆纖維看起來特別細嫩的豆薯,把皮剝了,削成小塊給我吃,還說,你看這豆薯好嫩啊,比梨子還甜還好吃呢!

這是催眠作用嗎?怎麼可能會比梨子還好吃?雖說小時候家裡沒什麼機會吃到梨子,但豆薯明明就有一種很特別的豆薯味」,會比梨子還好吃的說法應該只是一種心理安慰而已吧?(會有「窮人的梨子」的稱號嗎?)

這豆薯的特殊滋味,教人怎麼也忘不了;現在清明吃潤餅所準備的菜色,豆薯也被我逐出名單之外,也算是一種心理補償吧?

是說,時光荏苒,50年已經過去了,不知道現在的豆薯,滋味有沒有好吃了點?!

後來吃了同事家裡自種的豆薯,真的是有甜有好吃!值得推薦。

話說現代人真的有比較厲害啦!
201904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