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人謀生不易,若是有了一項技能可以謀生、養家糊口,那便是生存的依靠,也就是所謂的「功夫」。
有了功夫,就有收入,不必依賴別人而活,於是不管這功夫是上山打獵、下海捕魚,甚至是補鍋修理門窗等等的,只要有人需要,便有用得到的一天,也就是有被需要。
所以,古代的人對於「功夫」這件事看得很重要,若是有人也想來學一下我的功夫,非得讓他吃點苦頭受一些罪不可,因為這徒弟有朝一日學成之後,就成了自己的競爭對手了,豈能不謹慎?!
所以,以前的人說想要拜師學藝,得要三年四個月學成才能出師,這期間做牛做馬做苦工,大小事務全都包,還得洗師傅一家老小的衣服(包括內衣褲),任勞任怨,圖的就是師傅教導的時候沒有留一手。
大約是我還沒上國小時候,那時還住在十字路老家,不知怎的,家裡就說要「作針織」(也就是開針織廠的意思),因為有一位親戚說針織業的前景看好,剛好他們有要擴廠買新機器,就邀老爸一起買,有錢可以大家賺。
而針織廠就是設在十字路老家的最邊間,俗稱「五間」的那個房間,打算在裡面擺幾台針織機,就是個小小針織廠囉。
當時家裡也沒人懂紡織,於是就派老媽去嘉義的一位親戚家裡學功夫(就是那位開針織廠的親戚),於是,老媽就打包行李到嘉義去住了一個月,希望能學得「所有」的知識與功夫,因為,回到家裡就必須教導新聘請來的女工作業。
也就是…老媽要在這一個月的前間,由一個啥都不懂的門外漢,變成「師傅」!
可是,就連古代的單一技術都要學三年四個月了,針織這種在當時屬於高科技的東西,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就想學好,雖不如登天一般困難,但也可比拉牛上樹了吧?
這一個月老媽幾乎每天只睡一點點,從機器的構造到紡紗的技巧,以至於毛衣式樣的打版,每樣都要學,而且幾乎天天被罵(被笑),因為老媽從來就不是聰敏機靈的那一型。
但是老媽的勤學和耐心應該是少人能比(壓力應該也是無窮的大),所以越挫越勇,機器裝配一次不成就再做一次,式樣打版不行就抽掉變回毛線然後再織一件;住在嘉義的一個月期間,就是這些畫面不斷上演,無限輪迴。
因為錢也借了、機器也買了,此番學藝是只准成功不失敗啊!
時間到,真是厲害啊,在一個月當三個月用之後,老媽終於帶著一身「功夫」和兩顆紅通通的眼睛回家了。這時還不得休息,因為又要馬上投入小小針織廠的建置和教導女工的作業了!
之後,有時老媽還是需要到嘉義去吸收新知識,和學習疑難雜症的解決方法,這時我則是睡在針織廠(五間)的小閣樓上,每每睡到一半都會大聲喊「媽媽,媽媽」的,工廠的女工聽到都笑了。
說我是思念某人或是想家,台語的用語就說是在「心悶」啦!
202004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