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,經常聽到街頭巷尾有一種叫賣聲:「歹銅舊錫,拿來賣,舊簿仔紙,拿來賣…」,這時候,小孩子們就會把家裡的一些破銅爛鐵拿出去,跟這個商人做交易,換成現金一角兩角的,就可以路口的乾媽店(簳仔店)買零食吃。
有的商人是換成麥芽糖,也有換花生糖或是芋冰的,反正是騙騙小孩子,穩賺不賠的資源回收,因為曾經有人一不小心就把家人苦心積蓄(偷藏的私房錢)就這樣送給了那個收破爛的商人,真是捶心肝的呢!
也有另一種叫賣聲是:「修理雨傘,修理蚊仔窗,補破鼎…」,我常在想,早年的雨傘貴又容易故障破損,修理一下也是無可厚非,紗窗也是破洞就防不了蚊子,是該補一下。
那,鼎咧,鼎會破嗎?可以補嗎?還真有這種行業?
話說,「鼎」是古時候很重要的一種烹飪器具,烹煮時,將食物放置於鼎內,再用材火在底下加熱,木材火力小,鼎的厚度又很後,要吃一頓飯,還真是不容易。
依下方支撐來分類有三腳鼎、四腳鼎,以形狀來區分則是方形、圓形居多。現在能得看到的鼎,如果不是在博物館裡,就是在廟宇前面當作香爐來使用了。
雖然現代人已經沒有用鼎來烹飪食物,但,嘴上說的,還是稱呼為鼎(台語),現在指的是煎魚炒菜用的鍋子。而底下的火力來源也從木材(煤炭)變成了瓦斯爐,唯一不變的是,還是要有一個人在爐灶前面拿著鍋鏟來煎魚炒菜。
這鼎(炒菜鍋),雖然是鐵做的看起來也很硬(堅固)的樣子;但,鍋鏟可也是鐵做的啊,樣子看起來也不弱呢。就這樣,鍋子跟鍋鏟天天(餐餐)對戰,總也有分出高下的一天。
於是,鍋鏟的柄斷了,那就換一隻鍋鏟吧!
繼續戰!
要使對手崩潰,重點就是用最厲害的地方,去攻擊對手最弱的地方。於是鍋鏟的前端每天對著鍋子的底部攻擊(其實就是個炒菜的動作),鍋子再硬也會受不了的。
於是,鍋底漸漸凹下去了,從鍋子的外面(真正的鍋底)看來就像是起了個水泡一樣,但是鍋子很有骨氣,硬是挺住,畢竟身為金屬有延展性也是應該的。
這時候做菜就需要一點工夫了,因為每次炒菜煎魚的時候,油都會流向那個凹下去的地方,所以鍋子就要稍微調整一下,才不會部分燒焦部分沒熟。
以為就是這樣子而已嗎?才不是咧。
雖然鍋底凹了一塊,但很有骨氣地仍然保持”不破”的原則。只是,一旦有了弱點,若是面對不斷的攻擊,被攻陷也是遲早的問題了吧?!
於是,鍋底破了,但只有一點點而已:從外表(真正的鍋底)看來,就像是鍋子長了個水泡,然後上頭又多長個小水泡,這金屬有再好的延展性,也延展不了了吧!?
這時,炒菜的時候隱約會看見底下的爐火發出的紅光,以前書讀得少,不曉得這就是現今最流行、最高端的話題…奈米級的厚度,會透火光,但油還不會漏出去!
但,前面說了,鍋子終究是要被攻破的。
最後,他還是真破了!
以為就這樣而已嗎?不!
這時炒菜,又需要更高一級的功力了,其實更簡單,只要把鍋子歪一邊,用半邊鍋來炒菜就行了,可是往往一個不小心,鍋裡的水會從那個破洞流下去,碰到了底下的爐火,就可以知道「水火不相容」這句話其實不是成語,而是真實的狀況!
只聽見「七」的一聲,當場上演大廚師才會的水煙實況秀,有水、有煙還有音效,臨場感十足哪!
過了幾天,有一個補鍋子的商人經過(運氣真好),老媽急忙叫住他。
「嘿」不是開玩笑,還真的能補破鍋耶,我們又有鍋子可用了,感謝天!
這補過的鍋子雖然能用,但畢竟是「補」的,所以是不會漏而已,底部根本就不平,而且還有用鉚釘固定,所以除了凹下去的地方,又多了好幾個凸出的點,因此炒起菜來,還是卡卡的,鍋鏟和鍋子交戰經常會「迸出火花」!
又過了幾天,老爸發現鍋子的事情了,我們家…換了新鍋子了!
感謝天,感謝地!
憶兒時系列的PO文,都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事情。這大約是我…國中時期發生的事情。
202004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