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

鐵龜王---第六屆全國學生「十份黑琵」生態文學獎


小珍是個早產兒,一出生就被棄置在醫院的急診室旁的垃圾桶裡,還好醫院旁的李大嬸看了可憐而收養她,但李大嬸家境也不是很寬裕,經常是有一餐沒一頓的,先天不良再加上後天失調,所以小珍長得是的個子矮小且面黃肌瘦,儘管成長環境不是很好,但小珍仍然可以找出自己的因應之道。

沒有玩具、沒有電視、沒有漫畫書,廟埕這個大廣場就是她活動的場所,而放生池裡大大小小的烏龜更是她的好朋友,沒事的時候最常看她坐在放生池旁觀察烏龜,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,而心情不佳的時候,這些烏龜更是她分享心情的對象。眾多烏龜當中,有一隻背上的花紋特別奇特,感覺就像是被火燒過有點像要裂開的樣子,而且龜殼顏色比較淺,有點像是鐵器生銹的感覺。小珍特別喜歡這隻烏龜,並請把牠取名叫《鐵龜王》,因為在這些烏龜當中牠的體型最大,稱它龜王也不為過吧。而小珍因為是第一個發現它的,所以《鐵龜王》就成了小珍在廟埕烏龜大賽的搭檔。

說是烏龜大賽,說穿了只是小孩們無聊時的把戲罷了。每個人都找一隻搭檔的烏龜,在廟埕的一端畫起一條線作為起跑線,而廟埕的另一端則是終點,在每隻烏龜就位之後,每個小朋友就在混雜著嬉鬧的加油聲中,為各自的烏龜加油並「引導」它們往終點線的方向,當然烏龜們不知道這是賽跑,也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,所以也就亂跑一通,而大家把烏龜抓回「正軌」之後又繼續加油,輸贏不重要,大家高興最要緊。廟方人士基於這是小孩玩鬧也不太予以制止,而這件事對烏龜好像也沒甚麼不良影響,也就任由這些小孩去玩,反正這也算是兒童遊戲的一種,一會兒遊戲完畢他們就會把這些烏龜放回原位。

但即使是小孩遊戲,還是有人會不服輸,或是想投機取巧,耍耍小手段。於是有人想說在烏龜的尾巴綁上一串鞭炮,點燃之後或許鞭炮聲能給烏龜一些鼓勵,看能不能藉此贏得這項比賽,甚至有人想直接在烏龜的後面點火,希望以熱度來激發烏龜的潛能,他們不知道「龜縮」是烏龜因應急難的方法,火燒得越熱烏龜他就縮得越徹底,頭尾四肢全都不敢伸出來了。每當這些男生想要用激烈手法的時候,小珍都會告誡他們說:「烏龜也是有生命的,而且烏龜有神不可以亂來。」這些男生一聽感覺有理,也就停止這些荒唐的舉動了。

因為《鐵龜王》實力超強,小珍幾乎每次都是贏家,這群男生有時也會要求換一下搭檔,但不管怎麼配,《鐵龜王》只有在與小珍搭檔的時候才會得冠軍,男生們覺得不公平,便叫小珍要讓《鐵龜王》背負重物來比賽才可以,小珍都是以不能欺負小動物為理由來回絕,就這樣《鐵龜王》成了小珍比賽的專屬搭檔,而小珍也成了這些烏龜免於被欺負的守護者。小珍也經常在放生池畔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午後,看著這群烏龜也讓小珍忘記了生活中種種的不愉快。

* * * * * * *

小珍發現有個陌生男子在放生池旁鬼鬼祟祟地不知要做甚麼,之後李大嬸出現,跟這位陌生男子低聲講話,這時赫然發現那名男子手上拿的不正是她的《鐵龜王》嗎? 小珍決定靠過去看看他們是要做甚麼,但怕被發現又不敢靠得太近,隱約只聽到那名男子說:「蝦龜…很難找到…上刀山,下油鍋…。」其餘的東西也聽不太清楚。又見李大嬸拿了一些錢交給這位男子之後,便往家裡走去,小珍決定跟過去看個明白。

回到家,李大嬸只專心地準備那名男子交代的事項,並沒有發現小珍跟她回家並且就蹲在她家廚房的角落裡,陰暗的角落也使得小珍不容易被發現。這時李大嬸忙著在灶裡加材火,又準備大鍋燒熱水。趁著李大嬸忙進忙出的時候,小珍又躡手躡腳地爬到烏龜旁邊,一直壓低著身體生怕被李大嬸發現,這時反倒覺得自己像一隻烏龜一樣,爬到烏龜旁邊時仔細地觀察了它的背紋,更加確定這就是太子殿前放生池裡的那隻《鐵龜王》,小珍心想:「我天天在看,絕對錯不了」。可是李大嬸要我的《鐵龜王》到底是要做甚麼呢?想想還是躲回牆角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。

只見李大嬸拿起那大烏龜,口中念念有詞道:「烏龜啊烏龜,你可要原諒我,我不是存心要害你,是因為我先生得了氣喘病,每次天一冷,呼吸時就會有一個”咻,咻”的聲音,感覺就像是快喘不過氣來了,剛才那個王祿仙說這就是台語所說的”蝦龜”,以前有一個知名歌星就是這樣死去的啊!我很怕有一天如果我先生出了甚麼事情,我一個人要怎樣生活才好?所以一聽說王祿仙有祕方可以治療氣喘,我才會去找他。王祿仙說”蝦龜” 這種病就是要吃烏龜和蝦子才可以治癒,蝦子用一般菜市場的就可以,但烏龜就要特別的才有效。為了我先生的健康我就請他抓一隻來賣我,看看有沒有效。請你不要見怪啊!」說完李大嬸就一把抓起了烏龜,朝著灶的方向走去。

這時小珍才發現,不知甚麼時候李大嬸已經在滾燙的熱鍋上放上一隻「菜剉」。心想:「這東西不是用來將蔬菜弄成籤狀的東西嗎?為什麼又會將這東西跨放在熱鍋上呢?」

李大嬸將這烏龜放在「菜剉」上,烏龜的頭朝著前方。這時李大嬸又說話了:「烏龜啊烏龜,大家都說烏龜會長壽是因為有靈性,我們也不是一定要吃你,王祿仙有交代若你能過刀山,就可以不用下油鍋,所以我們就拿了這東西來讓你過獨木橋,上頭”剉刀” 的部分就是刀山了。若你真的過得了刀山,我就會把你放生,若你過不了刀山,那是你命該如此,也就怨不得我們,畢竟我們也是為了要治病才要吃你,請你原諒,我們也會感謝你。若你真的要怪的話,就請怪那個出主意的王祿仙,我們其實也是無辜的啊。」

就在李大嬸將烏龜放在「菜剉」上的時候,小珍這才發現,《鐵龜王》真是一隻大烏龜,光是烏龜殼的長度就有約40公分,寬度也超過20公分,而「菜剉」的寬度最多也只有15公分而已,這樣的烏龜放上去,雙腳怎麼可能不超出「菜剉」的寬度?那要怎麼走呢?簡直是不可能的事啊!《鐵龜王》似乎是知道自己的命運一般,只見它慢慢走、小心走,走了好幾分鐘才移動不到2公分,李大嬸直說:「走快點,走快點」,烏龜還是慢慢來,李大嬸看了心急,就用手指頭推了《鐵龜王》的尾巴一下,希望能幫它一指之力。

沒想到這麼一來,卻使得《鐵龜王》方向走偏了,這一推讓《鐵龜王》變成右前掌在前面,左前掌在後面,而頭卻與前進的方向向左偏差了45度,李大嬸想說:「這下也好,直接下水了吧?」沒想到《鐵龜王》不知怎地左後腳又碰到了獨木橋,於是又變回了正確的方向。李大嬸不由嘆了一口氣,小珍卻是鬆了一口氣。這時《鐵龜王》似乎是走的有心得了,四隻腳撥了又撥這次變成左前腳在前方,右後腳在後方,而且接著又自動調整回正確方向。看的李大嬸是嘆氣連連,而小珍心中則是驚呼不已。

這《鐵龜王》似乎是玩上癮了,這次換成是右前腳用力,四隻腳划呀划的竟然來個180度大迴轉,反而是朝著李大嬸這邊爬了回來,小珍心想這樣《鐵龜王》應該算是安全過關了吧?沒想到李大嬸一把抓起《鐵龜王》說:「這次不算,要遵守規則,重新再來一次」,說完便把《鐵龜王》重新放到「起跑點」,準備進行第二回合。小珍心想:「明明就已經過關了啊,要遵守遊戲規則,誰訂的遊戲規則啊!」另一方面,則是為《鐵龜王》擔心不已。

第二回合《鐵龜王》似乎也明白走回頭路是行不通的,於是頭也不回地往前直走,速度依然是非常緩慢,不過也沒出甚麼差錯,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已經接近獨木橋的終點。前腳掌碰到熱鍋的邊緣時,還因為被燙了一下而有點退縮,但小心謹慎的《鐵龜王》還是克服困難,兩隻前腳已經通過熱鍋的邊緣,眼看著再努力個兩三下就可以通過考驗,小珍心裡正要鼓掌的時候,李大嬸出手了,又是一把抓起《鐵龜王》並冷冷地說道:「這次不算,重新再來一次。」說完便又把《鐵龜王》在一次又放回了起跑線。小珍心想:「唉,不是說有遊戲規則嗎?妳自己卻不遵守遊戲規則,這下《鐵龜王》一定完蛋了啦。」

雖然行動緩慢,第三回合《鐵龜王》依然走得很順利,小珍心想:「這《鐵龜王》說不定是有練過的,不然,那有那麼厲害都不會出差錯!」

就在《鐵龜王》走著走著即將要到達終點的時候,李大嬸又出招了,她說:「趕快給我下去,我可沒錢再買另外一隻了啊。」說時遲那時快李大嬸已經伸出一指,用迅雷不及掩耳,烏龜不及反應的速度推向了《鐵龜王》,小珍看了心臟簡直要從嘴巴跳出來了,兩手急忙摀住眼睛。

奇妙的事情發生了,只見《鐵龜王》被推了一下之後左前腳就像是攀岩高手一樣摳住了「菜剉」,身體在那裏晃啊晃的,尾巴幾乎就要碰到熱水,但它就是不掉下去,李大嬸一計不成又生一計,這次換成用熱水來燙《鐵龜王》的左前腳,想說這烏龜受熱自己就會掉下去,那就不是我推它下去的了。而熱水澆在《鐵龜王》的腳上時,李大嬸突然覺得左手一熱叫了聲「唉呦」,怎麼是我的手被熱水燙到呢?急忙瞪向那烏龜時,卻發現烏龜兩眼也正瞪著她看。

出乎意料地,這時《鐵龜王》說話了:「看甚麼,你先生的病又不是我造成的,吃了我當然也沒有幫助。生病就要看醫生,懂不懂啊!」

「你、你、你…你會說話,你是龜神!」李大嬸驚訝地說。

「又錯啦!」《鐵龜王》又說了:「烏龜修練的等級有分最高級的龜神,第二級的龜仙,第三級的龜精,而我則是第三級要進階到第二級的過渡階段叫做《龜齡高》,懂了吧!?我背上的花紋就是修練的成果。人不是萬能的,烏龜的世界也是有許多你們不了解的地方,要懂得謙卑知不知道?」

就在李大嬸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時候,《鐵龜王》說:「小珍,走,帶我回放生池。」…

* * * * * * *

「小珍啊,小珍啊…妳怎麼又在這裡睡著了啊。我就知道在這可以找到妳。」在李大嬸的一陣急促叫聲中小珍睜眼一看,原來自己是在放生池旁邊的涼亭睡著了,急忙探頭一看,好險我的《鐵龜王》還在。

李大嬸說:「走,回家去。」

小珍說:「做甚麼?」。

李大嬸說:「回家去,今天有好料的加菜哦。」

小珍驚叫說:「甚麼,要吃烏龜湯嗎?」

一眼看見旁邊的陌生男子不就是那個「王祿仙」嗎?小珍又叫道:「王祿仙,不要吃我的《鐵龜王》。」

李大嬸笑著說:「甚麼王祿仙啊,他是我表弟,以前抓了隻花紋奇特的大烏龜來放生許願,結果做生意賺了大錢,今天來廟裡還願,順便請我們吃飯哪!」

第六屆全國學生「十份黑琵」生態文學獎,有得獎。

我有著作權;他有出版權。

 

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

憶兒時二三小事-紡織廠-一個月就出師的新手

 

圖片:現代學生的簡易針織工具

古代的人謀生不易,若是有了一項技能可以謀生、養家糊口,那便是生存的依靠,也就是所謂的「功夫」。

有了功夫,就有收入,不必依賴別人而活,於是不管這功夫是上山打獵、下海捕魚,甚至是補鍋修理門窗等等的,只要有人需要,便有用得到的一天,也就是有被需要。

所以,古代的人對於「功夫」這件事看得很重要,若是有人也想來學一下我的功夫,非得讓他吃點苦頭受一些罪不可,因為這徒弟有朝一日學成之後,就成了自己的競爭對手了,豈能不謹慎?!

所以,以前的人說想要拜師學藝,得要三年四個月學成才能出師,這期間做牛做馬做苦工,大小事務全都包,還得洗師傅一家老小的衣服(包括內衣褲),任勞任怨,圖的就是師傅教導的時候沒有留一手。

大約是我還沒上國小時候,那時還住在十字路老家,不知怎的,家裡就說要作針織(也就是開針織廠的意思),因為有一位親戚說針織業的前景看好,剛好他們有要擴廠買新機器,就邀老爸一起買,有錢可以大家賺。

而針織廠就是設在十字路老家的最邊間,俗稱「五間」的那個房間,打算在裡面擺幾台針織機,就是個小小針織廠囉。

當時家裡也沒人懂紡織,於是就派老媽去嘉義的一位親戚家裡學功夫(就是那位開針織廠的親戚),於是,老媽就打包行李到嘉義去住了一個月,希望能學得「所有」的知識與功夫,因為,回到家裡就必須教導新聘請來的女工作業。

也就是老媽要在這一個月的前間,由一個啥都不懂的門外漢,變成「師傅」!

可是,就連古代的單一技術都要學三年四個月了,針織這種在當時屬於高科技的東西,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就想學好,雖不如登天一般困難,但也可比拉牛上樹了吧?

這一個月老媽幾乎每天只睡一點點,從機器的構造到紡紗的技巧,以至於毛衣式樣的打版,每樣都要學,而且幾乎天天被罵(被笑),因為老媽從來就不是聰敏機靈的那一型。

但是老媽的勤學和耐心應該是少人能比(壓力應該也是無窮的大),所以越挫越勇,機器裝配一次不成就再做一次,式樣打版不行就抽掉變回毛線然後再織一件;住在嘉義的一個月期間,就是這些畫面不斷上演,無限輪迴。

因為錢也借了、機器也買了,此番學藝是只准成功不失敗啊!

時間到,真是厲害啊,在一個月當三個月用之後,老媽終於帶著一身「功夫」和兩顆紅通通的眼睛回家了。這時還不得休息,因為又要馬上投入小小針織廠的建置和教導女工的作業了!

之後,有時老媽還是需要到嘉義去吸收新知識,和學習疑難雜症的解決方法,這時我則是睡在針織廠(五間)的小閣樓上,每每睡到一半都會大聲喊媽媽,媽媽的,工廠的女工聽到都笑了。

說我是思念某人或是想家,台語的用語就說是在心悶」啦!

20200428

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

憶兒時二三小事-安中-語文競賽

            個人小時候雖然只有點小聰明,但因為鄉下地方沒啥人才,所以總還有機會參加什麼有的沒的競賽。

音樂比賽,有,不但唱歌,我還是指揮呢。

語文競賽,有,是朗讀比賽(其實是參加「閱讀」比賽呢!)

這檔子事就要從國小說起,國小五六年級的時候,老師看我各科表現還不錯,發音也還行,就派我去參加朗讀比賽,也沒有經過什麼訓練,就上場去比了,就連比賽名稱「朗讀」的意思都搞不清楚,就上場去比了!

結果,膽小的我,當然是名落孫山,因為我的聲音實在是太弱了;而且,私以為:文章會唸,了解意思就好了,大聲讀出來是要吵死人嗎?!完全不懂「朗讀」就是大聲讀的意思。

上到了國中,老師問說有沒有人小時候參加過語文競賽,說也真奇怪,其中有一個項目是閱讀比賽,雖然跟我參加過的朗讀比賽名稱有點類似,問了,老師說有參加過類似的就可以。(我看他也是搞不清楚吧?還是有人參加就好了)

而且那時好像有國小同班同學推舉(陷害)我,所以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,我就參加了閱讀比賽(正確情形應該說是:被報名才對)。照理說我應該會很擔心才對,但我卻不害怕,因為國小我就已經參加過了啊!(「朗讀比賽」)

雖然,名稱有點不一樣,內容應該是大同小異吧?「朗讀」是大聲讀。「閱讀」是看了再讀,還不就是那麼回事,只是國中的稱呼和國小不同罷了!

報名之後才知道,其中還有兩種,這「閱讀比賽」還分為:注音和閱讀,這下有點嚴重了,因為兩種我都沒參加過,不知道比賽內容是什麼?

學校的通知來了,我「被報名」的組別是:注音。比賽時要帶鉛筆和橡皮擦,答案錯誤時還可以訂正(其實以比賽緊湊的時間來說,是沒有機會更正的),就這樣,我硬著頭皮上了!

令人意外的是,我竟然得獎了,而且不可思議的是:成績還比學長姐的分數還高,這件事在學校還沒公布成績我就已經知道了,倒不是我有特權或是特殊門道,而是我班的歷史老師在班上宣布的,大概是想讓我們知道他的消息很靈通吧?!

身為全校最高分,那就要代表學校參加市賽,這對我來說又是全新的經驗,但卻是信心滿滿,因為,另一位同學(女生)是本校第二名,如果校外比賽能得名的話,當然就是我的機會比較大囉!

那時,還用了自己零用錢,請人去台南市很有名的「金萬字舊書店」買了一本「破音字大字典」回來家裡猛研究,希望能在全市競賽裡再創佳績。

天不從人願!

參加全市比賽的時候,竟然我的組別又是「閱讀比賽」,私底下想說,大概又是和校內比賽一樣是「閱讀比賽」裡的「注音」組了吧!?我可是有看了一本「破音字大字典」,功力不是開玩笑的哪!

果然,我是平白擔心了,我的考卷發下來,真的是「閱讀比賽」,就跟考閱讀測驗是同樣的意思!

雖然跟我想的不一樣,但我也是很認真的做答,感覺也都答對了,感覺也都答對了,感覺也都答對了(很重要,所以要說3),即使是全市的競賽,應該也會得獎的吧?

比賽完,老師一直沒有跟我提起比賽成績這件事。

下周一,全校升旗典禮要表揚校外比賽成績優良的同學,司令台上有一個很大的匾額,寫著「第二名」,我心想,那應該就是我的獎牌,因為,另一個同學在校內比賽是輸給我的。

從來都不曉得,那位女同學校內比的是閱讀組,所以一直自認為我得獎是理所當然。

直到訓導主任宣布得獎同學,上台領獎,才赫然發現原來不是我,哎呀呀,真想地上挖個洞啊!

20200908

2020年9月3日 星期四

憶兒時二三小事-豬-跳豬舍的人

 

圖片:分隔母豬的鐵柵欄

小時候家裡有養豬,而,養豬的人都有一個夢母豬會生小豬,小豬長大變母豬,母豬又會生小豬,就這樣一直下去,那可就發財了。

事情真有那麼簡單?

其實不然!

養豬是要一批一批的養,才有經濟規模。就像當兵一樣,有所謂「同梯」的弟兄;同一批養殖豬隻的話,就俗稱是一水。每當把小豬養大養肥,賣出去了,才會再引進另一批小豬來養。

前提是母豬生的小豬時間點都配合得恰到好處,理想狀態是有一批長大的豬隻賣出之後,剛好母豬又新生了一批小豬,也就是所謂的「無縫接軌」。

但母豬要不要生小豬卻是不受控制的,因為不知道牠什麼時候要發情,而母豬發情也還要找豬哥來交配,受孕成功才能成事。

其實我家也有養兩隻豬哥(白色的肉,藍瑞斯品種),但老爸有時還是會叫村裡的紅豬來配種;小時候不懂事,總覺得藍瑞斯種豬的膚色比較乾淨,好像是很好的品種,殊不知,咱們台灣豬可也是優良豬種,一點也不輸外國品種呢!

懷孕的母豬待產得要分在小格子裡才不會受影響,我家則是用鐵柵欄分開,原本我以為要寫這一篇文章的困難度很高,因為要解釋這個鐵柵欄要花上許多功夫,看的人還不一定能了解我在說什麼?

直到數十年後的今天,學校有辦理「食農教育」的課程,校外參訪了優良豬肉廠商,赫然才發現,這裡竟然有我家豬舍分隔母豬的鐵柵欄,這下可省了我許多唇舌來解釋呢!

「牛皮賊骨」,台灣有這樣一句形容小孩的話,意思是皮得要死。這也是老媽經常形容我的一句話。但,鄉下小孩就是這樣,沒啥東西好玩,自然就什麼東西能玩,純粹以消耗體力為原則囉!

因為,家裡的豬舍並不是隨時都有母豬在待產,所以,這些鐵柵欄就成了我的競技場了!

我就像是雙槓的體操選手一樣,在這些鐵柵欄之間跳來跳去。

一格豬舍,大致隔成3-4格鐵柵欄,兩格豬舍就是7,8個鐵柵欄;我就是雙手扶著柵欄,由右而左然後再由左至右,跳個一輪,或是兩輪,或是三輪(甚至又從頭再來一次);反正沒事的話,就是在那邊「跳格子」就是了!

老媽看到這情形,一方面是高興國中時期的兒子青春有活力,應該身體是健康沒問題的,同時也比較不用煩惱長不高的問題;另一方面則是擔心這些鐵欄杆會不會被我拉扯過度,就壞掉了!

我則是嫌老媽擔心過度,那個欄杆可是鐵做的呢,如果這樣兩下子就被我扯壞了,豈不是太沒有面子了!?(我說的是)

想起這件事雖然有趣,但也有個後遺症,就是

每當說起家裡養豬這件事,或是提到我的成長過程,老媽就一定會提起:「我家的阿俊啊,以前家裡養豬,豬舍裡有鐵柵欄,他就是跳著那個鐵柵欄,由右而左然後又從左至右這樣跳

光是這一句,至少就講了一萬次以上啊!難道我的成長過程,就只有跳豬舍而已嗎?!

最後還是要得意一下,參觀了「當今」的優良養豬場才知道,原來老爸當時的作法,已經算是「超前部署」,非常先進的哪!

20200903

 

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

憶兒時二三小事-海東-校長的好朋友


圖片:故事發生,就是在這個走廊!

國小時候,因為是排行老么,等我上學的時候已經是家裡第六個小孩讀國小了,再加上老爸是在區公所上班,鄉下地方公務人員也算是還不錯的職業,所以老爸一直都是家長會的一員,雖然沒能力贊助經費,但名望也不錯,甚至還擔任過家長會長,所以有時候國小的校長會到家裡來聊天。

大約是國小二年級的時候,那時的校長姓陳,平時大家提起的時候都稱「朝敏仔」,感覺就好像很熟的樣子。

有一次,校長來我家,剛好我在家,有幸得以近距離觀察:

發現這位校長還是帥哥一位,有雙眼皮(為什麼我會記得?)他說起話輕聲細語,笑起來和藹可親,一看就知道是個大好人。

最重要的是他有誇我看起來聰明伶俐,看起來就知道在校成績表現不錯,一副品學兼優的fu,而且還說這麼一來我跟他就算是好朋友了,如果在學校有什麼事可以去找他,就算沒事也可以去校長室聊聊天喔!

年幼無知的我,完全不知道這是大人之間交際的場面話,還當真以為我跟校長是好朋友了呢!

終於,那一天,到來了!

我和同學在教室走廊聊天,忽然大家紛紛走避而且口中狂叫草蜢仔來了、草蜢仔來了,原來是校長走過來了。

以前的學生,看到老師就怕得要死,更何況是校長?當然就是趕緊把路讓出來才是正道!

這時,我就輕聲跟同學講說:其實我跟校長有認識(就是那一隻草蜢仔),前幾天他有去我家,還跟我成了好朋友呢!

同學說:吹牛的吧!你是什麼身分,一個小屁孩,校長哪會認識你?而且,平常在學校糊塗過日子,司令台那麼遠,誰知道誰是誰?就算在路上遇見了,應該也認不出來吧!?

我說:ㄟ,我剛才在校長經過的時候跟他打招呼,他還對我微笑呢!

同學說:校長對誰都微笑,也有對我微笑啊!

我說:不信,我就真正打個招呼給你看!

說完,我就從後方追上校長,就在要超過校長的時候,伸手在校長的屁股上打了一下,然後,再回過頭跟校長微笑致意!

(當然,接下來,我就一溜煙跑得不見人影了!)

這件事成了我的得意之作,所以回到家也是大肆宣揚一番囉!

過了幾天,校長又來我家跟老爸聊天,說起現在小孩子真的好調皮,真不知是哪來的膽子,連校長的屁股也敢打,還回頭做鬼臉,可能是作賊心虛,馬上就跑得不見人影!

老爸一聽,原來這就是兒子在學校惹出的糗事,急忙向校長賠不是,校長也不計較,真真是好人一枚!

到了2005年左右,我和老爸還曾經去湖美社區那一帶找陳老校長呢!雖然兩鬢飛白,但仍不失慈祥斯文帥哥本色!卻又說起這段往事,欸,就沒別的得意事好講的嗎?

如今,老校長已然仙逝,我卻一句抱歉都沒說過,就以此文紀念他!
20200124




2020年4月18日 星期六

憶兒時二三小事-老家-破鼎


圖片:雖然都是鍋,但和湯鍋不同,這是俗稱"鼎"的炒菜鍋。 

小時候,經常聽到街頭巷尾有一種叫賣聲:「歹銅舊錫,拿來賣,舊簿仔紙,拿來賣」,這時候,小孩子們就會把家裡的一些破銅爛鐵拿出去,跟這個商人做交易,換成現金一角兩角的,就可以路口的乾媽店(簳仔店)買零食吃。

有的商人是換成麥芽糖,也有換花生糖或是芋冰的,反正是騙騙小孩子,穩賺不賠的資源回收,因為曾經有人一不小心就把家人苦心積蓄(偷藏的私房錢)就這樣送給了那個收破爛的商人,真是捶心肝的呢!

也有另一種叫賣聲是:「修理雨傘,修理蚊仔窗,補破鼎」,我常在想,早年的雨傘貴又容易故障破損,修理一下也是無可厚非,紗窗也是破洞就防不了蚊子,是該補一下。

那,鼎咧,鼎會破嗎?可以補嗎?還真有這種行業?

話說,「鼎」是古時候很重要的一種烹飪器具,烹煮時,將食物放置於鼎內,再用材火在底下加熱,木材火力小,鼎的厚度又很後,要吃一頓飯,還真是不容易。

依下方支撐來分類有三腳鼎、四腳鼎,以形狀來區分則是方形、圓形居多。現在能得看到的鼎,如果不是在博物館裡,就是在廟宇前面當作香爐來使用了。

雖然現代人已經沒有用鼎來烹飪食物,但,嘴上說的,還是稱呼為鼎(台語),現在指的是煎魚炒菜用的鍋子。而底下的火力來源也從木材(煤炭)變成了瓦斯爐,唯一不變的是,還是要有一個人在爐灶前面拿著鍋鏟來煎魚炒菜。

這鼎(炒菜鍋),雖然是鐵做的看起來也很硬(堅固)的樣子;但,鍋鏟可也是鐵做的啊,樣子看起來也不弱呢。就這樣,鍋子跟鍋鏟天天(餐餐)對戰,總也有分出高下的一天。

於是,鍋鏟的柄斷了,那就換一隻鍋鏟吧!

繼續戰!

要使對手崩潰,重點就是用最厲害的地方,去攻擊對手最弱的地方。於是鍋鏟的前端每天對著鍋子的底部攻擊(其實就是個炒菜的動作),鍋子再硬也會受不了的。

於是,鍋底漸漸凹下去了,從鍋子的外面(真正的鍋底)看來就像是起了個水泡一樣,但是鍋子很有骨氣,硬是挺住,畢竟身為金屬有延展性也是應該的。

這時候做菜就需要一點工夫了,因為每次炒菜煎魚的時候,油都會流向那個凹下去的地方,所以鍋子就要稍微調整一下,才不會部分燒焦部分沒熟。

以為就是這樣子而已嗎?才不是咧。

雖然鍋底凹了一塊,但很有骨氣地仍然保持不破的原則。只是,一旦有了弱點,若是面對不斷的攻擊,被攻陷也是遲早的問題了吧?!

於是,鍋底破了,但只有一點點而已:從外表(真正的鍋底)看來,就像是鍋子長了個水泡,然後上頭又多長個小水泡,這金屬有再好的延展性,也延展不了了吧!?

這時,炒菜的時候隱約會看見底下的爐火發出的紅光,以前書讀得少,不曉得這就是現今最流行、最高端的話題奈米級的厚度,會透火光,但油還不會漏出去!

但,前面說了,鍋子終究是要被攻破的。

最後,他還是真破了!

以為就這樣而已嗎?不!

這時炒菜,又需要更高一級的功力了,其實更簡單,只要把鍋子歪一邊,用半邊鍋來炒菜就行了,可是往往一個不小心,鍋裡的水會從那個破洞流下去,碰到了底下的爐火,就可以知道「水火不相容」這句話其實不是成語,而是真實的狀況!

只聽見「七」的一聲,當場上演大廚師才會的水煙實況秀,有水、有煙還有音效,臨場感十足哪!

過了幾天,有一個補鍋子的商人經過(運氣真好),老媽急忙叫住他。

「嘿」不是開玩笑,還真的能補破鍋耶,我們又有鍋子可用了,感謝天!

這補過的鍋子雖然能用,但畢竟是「補」的,所以是不會漏而已,底部根本就不平,而且還有用鉚釘固定,所以除了凹下去的地方,又多了好幾個凸出的點,因此炒起菜來,還是卡卡的,鍋鏟和鍋子交戰經常會「迸出火花」!

又過了幾天,老爸發現鍋子的事情了,我們家換了新鍋子了!

感謝天,感謝地!

憶兒時系列的PO文,都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事情。這大約是我國中時期發生的事情。
202004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