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

憶兒時二三小事-老家-香甜汽水廠


圖片:十字路老家附近的汽水廠,大約就是在這裡。

小時候,老家後面有一條小水圳,大約一公尺寬,每天早上出了後門,再跨過這條小水圳,就等於踏上了上學之路。

再走大約一百公尺就到了大馬路,馬路邊這裡有一家小小汽水廠,名叫「双龍汽水廠」(這我應該沒記錯:不是雙,確定是双),這汽水廠雖然規模不大,但卻是大家心所嚮往的地方。因為從裡面不時就會飄出甜甜的香味。

真有所謂「甜甜的香味」這回事嗎?人的五感其實各有所司,香味是鼻子在聞的,而甜味則是要嘴巴(其實是舌頭)才嘗得出來。話雖如此,記憶中的味道,真的就是那「甜甜的香味」嘛!

一群小朋友,聊起長大想做的事,許多人都說長大想去那間汽水廠做事,因為聽說在裡面工作的人…..喝汽水不用錢!

汽水廠的老闆,其實不是別人(也不是自己就是了),母校海東國小學校裡有個職位叫做「教導」,沒記錯的話應該就是教務兼訓導主任,感覺是副校長的意思。

這位教導同時也是汽水廠老闆,也是我們姓吳的同宗,長的不高戴一幅黑框眼鏡,頭上抹油梳著一幅「海灣型」的髮型;話不多,所以就算有機會上台也不太講話,應該會記得他的人不會太多吧?

當時最出名的汽水廠牌應該就是「黑松汽水」了吧!因為電視上面一天到晚就播放黑松汽水的廣告,以前的廣告很注重音樂性,我還記得內容是「嘿嘿嘿嘿,喝就喝黑松」影片還出現一棵高大的松樹。

除了廣告打得兇,黑松還有個秘密武器,就是氣勢最強」。現在大家都知道汽水其實就是糖水加二氧化碳,也就是俗稱的碳酸飲料。但在當時汽水還是新鮮玩意兒,大家只知道這水有氣又會甜,如此而已。
據說黑松汽水的二氧化碳加得多,壓力就比較大,於是開瓶的時候就比較會噴,相對地,喝起來「爽度」就比較高,所以黑松汽水就這樣大受歡迎了!

但是這也不是沒有缺點,尤其是夏天的時候,經常會發生「爆瓶」的情形,黑松公司也很阿莎力,若是在瓶蓋沒有打開的情形之下,罐子爆破了(早期的汽水還是玻璃罐裝的),可以憑「罐頭」(就是汽水罐的頭和還連著未開過的瓶蓋)到雜貨店換一罐新的呢!

黑松的大發利市,相對地就是其他汽水工廠的不幸了,咱家附近的「双龍汽水廠」於是就這樣關門大吉了,這消息對我們這一群小孩子來說,可說是最不幸的事情了。

工廠倒閉之後,幾個小朋友曾經結伴進去裡面「探險」過,遺跡只剩好幾座大約長十公尺高約一公尺的水槽,裏頭泡著綠色的玻璃瓶,再加上許多不知名的管線,大家心想:汽水工廠裡,就這些東西啊!?

那,這,汽水到底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?

還有,就是那「甜甜的香味」到底是哪來的啊!?
20190728

2019年6月8日 星期六

88自述-阿公講古4拉長梁柱的功夫


圖片:台南陳德聚堂的憨番扛梁,其實是扛水槽!

俗話說的好,「江湖在走,功夫要有。」話雖如此,但到底行走江湖,哪些功夫是一定要有的呢!?

答案是:「有備無患」。誰也不知道,哪個時候會出現什麼狀況,所以「別人出招,我就有招」,就是這招最厲害啦!

話說以前有個木工師傅,因為忌妒隔壁場師傅的生意比自己好,就在對方房子要上梁的前一天,偷偷地把人家的梁柱給鋸短了,想說做的神不知鬼不覺,還幸災樂禍地等著隔天看好戲。

其實這偷雞摸狗的勾當自古以來都有的,講好聽點叫「偷樑換柱」和「偷天換日」、「偷龍換鳳」等等都是同樣的意思。而且通常都是做這件事的人心中暗自竊喜,而不管是大木工或是政治人物,「換柱」的人總是強烈不爽,道理都一樣。

屋梁,可說是一間房子最重要的部分,以前的人很迷信,屋梁得要依照屋主的生辰八字陰陽五行等等考量,而且還要畫上八卦、日月星辰各種圖案,不外乎趨吉避凶,好運蔭子孫這類的原因。講到上樑的日子、時辰都要特別挑選,半點馬虎不得。

終於,上樑的良辰已到,這根大梁也已拉上屋頂,由於已事先被人鋸短了,所以另一頭的工人就喊道:「師傅,這邊不夠長喔!」

師傅也不慌不忙地回答說:「不夠?那就拔()過去啊!」

明明梁柱是不夠長的,眼看就要當眾出糗,作怪的人暗自竊喜。(這時應該要有點配樂才對。)

而作業現場則是不斷出現,另一頭的工人喊道:「師傅,這邊不夠長喔!」師傅則是又不慌不忙地回答說:「不夠?那就拔(台語)過去啊!」

就這樣拉拔了幾次之後,梁柱安放完成,長度竟然是足夠的!

放完鞭炮,謝神,酒菜享用完畢之後,隔壁場也就是偷鋸梁柱的那個人,就來拜這位大木工為師,原因是想學那個可以拉長梁柱的拔梁絕招。

這位大木工也不推遲,當場就收下這位徒弟。以前的人學功夫很嚴格,當學徒得要34個月才能出師(獨當一面),所以在大木工手下整整34個月之後,想說要結業了,就問了師父想學那個可以拉長梁柱的拔梁絕招。

師傅說:「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拔梁,其實當年我蓋的房子要上梁的前一晚,你的心思我都看在眼裡,所以有所準備,真正的梁木根本沒被動到,隔天才能順利上梁,你所看到的拔梁的動作,只是我和徒弟眼的一齣戲罷了!」

「做事情其實沒什麼訣竅,就是斟酌二字而已啊!你來當我徒弟3年兩個月,學到這兩個字,也算是有收穫了啦!」

這時,這位想要學「拔梁」絕招的仁兄,才慢慢從自己嘴裡不斷地喃喃自語地說「34個月,學一個斟酌!」

最後,說文解字一下,這兩個字不是應該寫成「樑柱」才對嗎?根據「大英百科全書」和「本草綱目」的記載,不管有沒有木字邊,「樑」和「梁」,都同樣是「樑」(「梁」)的意思啦!

又,台語的「斟酌」又有「小心」、「仔細」的意思。

20190608
記錄20190607

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

88自述-老家8篤加懷舊


圖片:喝咖啡,在篤加萊爾富!

話說,這已經是70年前的事情了啊!

當時老爸20歲,在那之後,就再沒來過「篤加」這個地方了。

今天下午剛好有空,老爸身體也覺得OK,就到外頭走走,車子開著開著就到了七股地界,經過「篤加國小」的時候問了老爸「篤加」的台語唸法如何,就這樣勾起了70年前的一段往事。

據說第一個來到「篤加」這個庄頭的是一個名叫葉烏選的人,剛從唐山到台灣時是以教授拳腳武功為生,後來在我十字路老家附近租房子改做「鬃簑」,也就是古早的雨衣。

古時候的人也真多才多藝,或者是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?反正也是養活了一家子人,聽說後來這位葉先生的兒子還當了醫生,真是不簡單。

而「篤加」後來變成一個「單姓村」,全村都是姓「邱」的人家,沒有一個外姓,這在台灣移民歷史上也是常常發生的現象。其中有一位「邱天來」跟老爸年齡相仿也談得來,所以就較常來往。

「天來叔」租房子在我老家後面,專職做棉被(彈棉花),巧的是那就是我小學同學他家;剛才提到「葉烏選」則是租房子在我另一個同學的家。(這不是重點,那時我根本還沒出生哪!)

有天,「天來叔」一時興起,就邀了老爸和「德忠伯」到他家(篤加)去玩,還很誠意地準備好酒「雙鹿五加皮」來招待,一人一瓶最公平,當天喝得很盡興,因為連平常不太喝酒的「天來叔」自己也都乾了一瓶,當真是賓主同歡了啦!

老爸年輕時酒量好,喝完一瓶五加皮根本不算什麼,倒是「德忠伯」不勝酒力,只感到渾身燥熱不對勁,又是抓癢又是翻滾的,整晚就一直敲著房間的大柱子,「碰、碰、碰」的敲了一整晚。

70年前的篤加村全村都還沒有人裝電燈,漆黑房間裡唯一昏暗的照明,想當然爾,就是煤油燈囉!這煤油燈就掛在那根大柱子上頭。

當晚,雖然老爸和「德忠伯」被安排睡在同一間房間,既沒有醉酒,有人亂敲柱子也不影響睡眠,也能就這樣一覺到天亮。

沒想到,老爸一起床卻被「八爺」嚇了個差點魂不附體,為什麼房間裡會有一個比黑人還要黑的人睡在那裏?!還以為是黑白無常來到人間了呢!

原來是「德忠伯」大柱子敲了一整晚,屋頂上的煤灰全都掉下來,把他染成個大黑人,他自己卻渾然不覺,嚇得老爸差點去收驚!

那,平時一杯就醉的「天來叔」,同樣也喝了一瓶五加皮,為啥沒事?

因為他是主人,喝的是自己特地準備的「染色白開水」,當然是變成千杯不醉的海量囉!
20190519
記錄20190518

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

憶兒時二三小事-農家特有美味-豆仔薯


圖片:「豆薯」,俗稱「豆仔薯」是農家常見的根莖類作物。

這應該是50年前的事情了吧?差不多在我剛剛上小學的時候。

小時候,家裡有種田,農家別的沒有,就是自產的農產品囉,田裡種什麼,咱們就吃什麼。

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:豆薯,本名「涼薯」,有些地方稱「豆薯」或是「洋地瓜」,是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藤本植物,皮薄堅韌但容易撕下,肉質白色,可生吃味道爽脆甘甜,亦可熟食。

由於栽種不算困難,所以也是農家常見的作物之一。

口味如何暫且不談,光是這個名稱就讓「豆薯」站在非常不利的地位。

豆薯,俗稱「豆仔薯」,豆仔魚一樣,在以前的社會有一種若有若無的禁忌,原因是他們的發音,就跟台語的投訴告密發音一樣,是這個發音。

所以以前鄉下人有時形容某人或某事會說:豆仔薯吃不完,或者豆仔魚吃不完,意思是會在背後被人家講的很難聽的意思。

從前的社會民風保守,台灣人是重家教又愛面子,所以孩子教的好不好至關重要(其實是指在外的名聲)

當學生的時候,最怕老師到府家庭訪問,因為有一些事情會被抖出來,所以就很怕老師到家裡來「投」;平時在外頭與街坊鄰居小孩玩耍,也是最怕一些三姑六婆到家裡來「投」。這時的小孩在大人吃了「豆仔薯」之後,總也要跟著吃點「竹枝炒肉絲」才能結束這一回合。

就連女孩長大嫁人了,也還會怕婆婆到家裡來「投」,說是這媳婦好吃懶做,早睡晚起,不敬公婆,廚藝太差等等的,彷彿未出嫁前娘家都沒教好似的,所以「豆仔薯」就這樣吃不完了!

十字路老家旁邊的田地,以前種過豆薯,應該是我國小很小的時候,有時放學後我會到田裡去找老媽撒驕一下(就在住家隔壁),老媽則會挑一顆纖維看起來特別細嫩的豆薯,把皮剝了,削成小塊給我吃,還說,你看這豆薯好嫩啊,比梨子還甜還好吃呢!

這是催眠作用嗎?怎麼可能會比梨子還好吃?雖說小時候家裡沒什麼機會吃到梨子,但豆薯明明就有一種很特別的豆薯味」,會比梨子還好吃的說法應該只是一種心理安慰而已吧?(會有「窮人的梨子」的稱號嗎?)

這豆薯的特殊滋味,教人怎麼也忘不了;現在清明吃潤餅所準備的菜色,豆薯也被我逐出名單之外,也算是一種心理補償吧?

是說,時光荏苒,50年已經過去了,不知道現在的豆薯,滋味有沒有好吃了點?!

後來吃了同事家裡自種的豆薯,真的是有甜有好吃!值得推薦。

話說現代人真的有比較厲害啦!
20190417


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

88自述-西港香扛轎


圖片:西港香,扛神轎

「西港香」,人稱台灣第一香,據說(應該)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「刈香」呢!

年輕時的老爸(20歲左右),和他的好友「二吉叔」,在「西港香」的時候一起到西港去扛轎子。

那時「二吉叔」有個表親在西港的某個碾米廠工作,就邀請「二吉叔」去參加「西港香」,由於是好朋友,「二吉叔」就要老爸也一起去,這位表親還跟碾米廠老闆商量,騰出一間空房讓老爸他們兩人住下。

一般人去看「西港香」大都是跟著走一陣子,若是運氣好有摸到神轎就很了不起了,老爸他們還真的很功夫,從頭到尾,也就是「請王」到「入廟」一樣都沒漏掉,所以要整整五天四夜才能竟其功。

這麼多天,要借住在老闆家裡,老闆也同意了,可見那位表親的工作表現,老闆應該是很賞識吧!

要去廟會看熱鬧,玩個五天四夜,這也太銷魂了吧!?表親說這樣才有誠意,真是夠意思。

結果是去幫忙扛轎子,扛的還是「王轎」,所以,一開始到曾文溪邊去請王,就要到場。台灣的王爺有個特點,都是從海上來的,有些地方甚至神轎還要到海水裡去泡一下,才能把「王爺」請上來呢!

現今的西港已經不靠海,所以到曾文溪邊去請王就可以。但是,該做的功夫,一樣是不能少!

接下來就是俗稱巡庄的「遶境」,得扛著神轎到所轄的境內巡視,不同於現在的廟會,神轎底下都有裝輪子,以前扛神轎可是硬功夫,因為你不用力扛起來,神轎是絕對不會往前走的啊!

由於是外地人,所以其他扛神轎的人,一個也不認識;還好老爸和「二吉叔」兩人互相替換,否則真是會累死當場,儘管如此,還是夠受的。

「遶境」途中,經過一個地方叫做「後營」,聽說曾經脫離西港香,到這一次又再加入,也因為如此,歡迎陣頭要特別盛大,就在一棵大榕樹下,宋江陣打起圈子賣力演出,這時神明忙著看陣頭演出,一班轎夫當然就趁機休息囉。

炎熱的午後,就在這大樹下,喧天響的鑼鼓聲中,老爸他二人竟然就這樣睡著了,是當真操太兇了嗎?不,我想應該是神明的旨意吧?

當真真好睡啊!一覺醒來,神轎陣頭早已經不知去向了,兩人只好沿路逢人就問,急起直追囉。現在知道,不是神明旨意,而是操太兇了啦,原本就不是扛轎子的材料嘛!

後來,要「入廟」的時候,有地方耆老就當場表明,不歡迎所謂的「王轎班」進場,原來是有些人平時扛轎不見人影,到了神轎要「入廟」的時候才現身,想說這時候才有紅包涼水等等好康的,敬拜神明的工作做到這樣這也太現實了吧!

是說,老爸他們原本是要去廟會看熱鬧,玩個五天四夜,結果變成一路扛轎子,這果真也太銷魂了吧!

記錄20190122

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

憶兒時二三小事-紡織廠-別出心裁的防寒妙物


圖片:這脖圍形狀特殊,一直以來,我都認為是老媽的發明

小時候家裡有幾台紡織機,所以也可以稱為小小家庭紡織廠,

冬天到,大家都知道有一種防寒的好物,就是脖圍,我們則是稱之為脖子圈,冬天寒冷的時候,不用穿毛衣,只要把這東西往脖子上一套,不用穿毛衣,也可以有毛衣的功能,脖子頓時感到溫暖的感覺。

氣管比較弱或怕冷的人,這個東西尤其好用,體積小重量輕,又沒有穿上毛衣時的蓬鬆笨重感。有一些尺寸做的大一點的,還可以給小孩子套在腰間,以防止晚上睡覺踢被子感染風寒,真是一兼二顧。

但,好用歸好用,還是有一個缺點,那就是如果穿上V領或是襯衫的時候,即使有加上脖圍這項裝備,胸口上方剛好會有一塊三不管地帶,冷風正好就從這個地方灌進來,那所有的防寒措施豈不是都白做了?

所以老媽就突發奇想,在脖圍的下方再加一段約2030公分的前檔,問題就這樣解決了,真是好厲害。

小時候上學,我最喜歡表演脫衣服」這動作:

冬天有時候會溫差比較大,或是下課在操場玩耍後覺得太熱,這時我就會說一聲「好熱啊」,然後就特意在同學面前把我的「毛衣」脫下來。

同學都會嚇一跳,說我的毛衣竟然從領子一拉就可以脫掉,仔細一看,卻只是一個脖圍」,而且還是個形狀特殊的「脖圍」,然後我就得意的笑了,

其實我也不清楚這東西到底是誰發明的,只是在別的地方好像都沒看過,向很多人描述,也都是有聽沒有懂,不知道我在說甚麼。所以就一直以來,我都認為是老媽的發明,如果真是如此,那就真的太厲害啦!
……………

經過了數十年後的今天,趁著載老爸出門喝咖啡的時候,就把我細心準備的這個「禦寒妙物」拿出來,天冷的時候真是好用啊。

一問之下,才知這東西也是之前我家的小小針織廠代工品項之一,大概是外銷的東西吧?難怪連有在織毛線的人都一問三不知,真是花了好大功夫才完成的哪!

同事肯幫忙,我就已經感謝萬分。雖然最後做出來的成品和小時候的有點差距,尺寸鬆了點,顏色也深了點;因為這東西對我來說,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功能。

其實這個「脖子圈」,光是拿在手上,我心就暖了呢!
20190101